授课专家天创优配
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(第五期)
谢嘉幸,中国音乐学院教授
谢嘉幸,中国音乐学院教授、博导、音乐研究所原所长,北京人文社科重点中国音乐研究基地原首席专家。1951年生于武汉。1988年获中国音乐学院作曲技术理论硕士学位,2004年获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美学博士学位。曾任国际音乐理事会(IMC)理事(2009-2011);国际音乐教育学会(ISME)理事(2010-2014);中国音协音乐教育学学会会长;第九届“金钟奖”音乐理论评论奖评审委员;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;现任国际音乐教育学会(ISME)荣誉会员评审执行委员会委员;亚太地区音乐教育研究会(APSMER)理事;教育部专家讲学团成员;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副理事长;中国人生科学学会美育专家委员会主任;中华口述史学会副会长。出版的主要学术著作与教材:《音乐分析基础》(高教出版社 2016)《音乐的语境—一种音乐解释学视域》(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,获中国音协首届“金钟奖”首届文艺评论奖2007及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09)、《音乐教育与教学法》(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,2006年修订版,国家“十一五”规划教材)、《德国音乐教育概况》(合著、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,2011年再版)、《音乐分析》(高教出版社 2001年版 2016再版)、《走进音乐》(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)、《反熵·生命意识·创造》(工人出版社 1989年版)等七部。2006年被评为北京市拔尖人才,2007年担任国家级精品课程《音乐教育基础》负责人,2016年该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,2010年获国际音乐教育学会-吉布森(ISME-Gibson)国际大奖(终身成就奖)。完成国家社科基金“十二五”教育学重点项目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》、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委托项目《“北京传统音乐节”在高校服务文化创意产业方面的实践和探索》等多个重大科研项目。
展开剩余81%授课内容
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(第五期)
故事转向:口述史的访谈策略与实操——以音乐家访谈为例
口述历史作为抢救历史记忆、激活微观叙事的重要研究方法,其核心环节——深度访谈,本质上是一场复杂的传播实践。本场报告将从新闻传播学学科视角出发,系统解析深度访谈在口述历史研究中的理论逻辑与操作路径,揭示其如何超越简单的“问答记录”,实现访谈者与受访者共同建构历史意义的传播过程。
讲座将首先锚定传播学理论根基,以符号互动理论、话语权博弈模型与叙事建构理论为框架,剖析深度访谈中“倾听”的深层内涵:它不仅是信息接收,更是对受访者话语体系、情感逻辑与文化语境的解码过程。进而聚焦“共建”的传播机制创新:通过情境共创(如访谈空间营造)、角色调适(如研究者从“提问者”转向“协作者”)与话语协商(如开放性话术设计),访谈双方得以打破隔阂,在动态对话中激活记忆碎片、重构历史图景。
阅天创优配
读
推
荐
中国乐派口述史研究的话语分析与访谈策略
摘 要:中国乐派研究是中国音乐学院2019年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。该项目以百年来中国乐人本土文化复兴之实践总结为基础,探索中国音乐话语体系构建。本文认为,作为该课题重要组成部分的口述史研究,仍然需要从话语分析入手。中国乐派及其近代以来中国音乐发展的三大话语背景——传统话语、西方话语及政治话语各自都有其复杂的话语体系。该口述史研究应该在此分析的基础上围绕史实探究、文化阐释以及生命记忆展开,以探明构建中国乐派学术共同体之路径,实现其落实于“中国人民公共生活母体”并自立于世界乐坛之目标。
关键词:中国乐派;话语分析;传统话语;西方话语;政治话语;史实探究;文化阐释;生命记忆;公共交往
〇文章来源:本文刊登于中国音乐2019|专题栏目:中国乐派 第六期 第5-11+33页(总第160期)
中国人民大口述史研修班(第五期)报名(点击下方海报链接)
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(第五期)汇集口述史研究领域知名学者,深入探讨口述史的理论框架、方法论创新与实践应用。课程设置涵盖口述史的问题意识与操作方法、深度访谈技巧、集体记忆理论、情感转向研究以及AI赋能下的可能性路径等前沿议题。同时,通过农村减贫、乡村振兴、传统生态知识、非遗传承人与音乐家口述史等多领域实践案例,展示口述史在记录中国社会变迁、传承文化记忆方面的独特价值。本研修班旨在培养学员系统把握口述史理论框架、掌握访谈实操技能、提升口述史分析能力,推动口述史研究方向着更加自主创新的方向发展,为记录和理解当代中国的社会变迁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与方法路径。
发布于:浙江省广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